你知道中考孩子压力为什么那么大吗?
时间:2019-05-08 14:42:52
阅读:14365
是进是退?成败不在此一举
中考在即,有多少家长在焦虑孩子的升学,又有多少学生挣扎在中考线上,夜不能寐辗转反侧? 在成都,考好了有机会进入4、7、9等重点高中,未来升学985、211有保障,如果发挥失常,只能进普通高中,那么进北大清华等重点院校的几率几乎为0。 根据成都教育部门2018年成都中考人数统计显示,成都区域中考报考人数为11.45万人,分数达到重点线的有8644人,仅占成都中考人数的7%。 2018年四川高考人数为62万人,清华北大在四川地区录取名额仅340多人,占四川地区高考报考人数的0.5%,由此可见,家长焦虑孩子升学,学生备考压力巨大不无道理。 中国有多少家长渴望孩子考上北大清华?又有多少孩子背负着父母的北大清华梦超负重前行? 然而中国的教育体制无法满足每个学生的需求,那些成绩好,分数高的优秀学生的名校梦又安放何处? 转眼中考在即,又一批莘莘学子扛着实现梦想的武器奔赴战场,可对大部分人来说,名校之梦仍是渺茫。 然而中考又不止只有考试这么简单,不同学生类型申请情况也不同,本地生、调招生、外地生、往届生等面临的升学机遇有差异,学生中考水平的发挥、志愿的选择等都会对学生的升学产生影响。 中考堪比高考的缩减版独木桥,但学生仍然要面临大量的竞争对手,学习压力非常大,很多学生的父母甚至放弃了自己的生活,全心全意陪着孩子读书,帮孩子辅导语文,数学等科目。 更甚者,家里不允许看电视,不允许有多余的噪音,不允许有任何娱乐活动,一些父母连晚上上厕所都不敢出声,就怕影响到备考的孩子。 可见,中考不仅是孩子的战役,也是父母的战役,全家上下齐上阵,就是为了孩子能考个好成绩。 然而,这种考学压力,是每个学生都能承受住的吗?是孩子成长阶段必须要经受的吗? 对此,有的家长早已悄悄抄了捷径。 ES的周同学,初中毕业后留学英国,最后成功进入世界排名的第16的伦敦大学学院,徐同学高一留学英国,最后顺利升学世界排名第2的剑桥。 这两位都是成绩好,表现非常优秀的学生,但他们在国内对升学,对未来充满迷茫。 周同学 徐同学 在国内升学的天花板,也就是清华北大了,然而在国际排名中,最好的北京大学位列第92名,清华大学位列第98名,都排在百强名单末尾。 近些年,中考后出国留学的势态持续升温,随着中国家庭经济能力水平的提升,越来越多的家庭将目光放长放远,尽早送孩子出国。 这些早早出国孩子的父母大多接受过良好教育,收入水平较高且思想更为新潮,在他们看来,让孩子中考完出国读高中既能让孩子体验国外的教育,也能使孩子规避高考带来的升学压力。 很多家长对中考后出国有一定误解,认为出国留学是因为在国内成绩不好,学生能力素质低。 实际上,很多出国的学生,学习成绩好的大有人在,而且他们比任何人都渴望成功成才,升学名校,未来为自己谋求好的发展。 选择出国,不是逃避,而是明智有远见。既能为孩子赢得更多的资源和机会,孩子又不用竞争独木桥,可以在本该轻松的年龄顺利成长。 一位来自ES老同学自述:“上学阶段,我一直是班里的尖子生,我努力学习,成绩靠前,一直是家长和老师眼里的好学生。 然而,努力用成绩证明价值的我,一点都不明白我为什么要学习,但我只知道考试很重要,成绩更重要。我努力,我拼命,就是不想辜负父母和老师的辛勤栽培。 初三那年,我的生活就如同电影里看到的考前标语一样——“两眼一睁,开始竞争”,每天围绕我的除了试卷还是试卷,生活变得无趣又机械,仿佛我的唯一价值就是分数,我是什么样的人,别人根本不在乎。 时间越是靠近中考,我越是觉得焦虑压力大,这种感觉足以让我疯狂,仿佛一点外界的刺激就能把我的精神堡垒彻底击垮,这种感觉煎熬痛苦至极。 妈妈看着我的状态,很是心疼,于是跟我商量要把我送出国,起初我和大部分人的看法一样,觉得出国就是逃避,是不光彩,然而当我真正去留学后,我发现自己错了,大错特错。 在英国,没有人逼我学习,也没有某一门课是学校逼所有学生必须上的,我可以选择我想做的事,我想学习的科目,一切动力的来源都源于主观意愿而非被动逼迫,在这种情景下,我有了前所未有的学习欲望。 在英国,我还是那样努力上进,但这次的理由完全不一样,我有了明确的目标,明确的喜好,父母老师同学都支持我,认可我,而不是我的成绩,过往厌恶学习的我爱上了学习,这种心态使我变得有力量,有冲劲。 升大学时,我顺利进入了排名远超清华北大的学校,我想,如果我在国内参加高考,清华北大可能是我连做梦都不敢想的。 我曾不止一次感谢我的妈妈,感谢她那时的坚定,她的远见,我也坚信出国留学是我人生中最重要的决定,也是最正确的决定。” 有些人,冲进中考战场浴血奋战,最后满是伤痕,疲惫不堪。度过一战,等待他们的,是下一场更残酷的考验。 有些人,不愿承受巨大压力,明白中考不是人生唯一的出路,绕道行走,反而有惊喜。 成长是一件漫长的事,教育又何尝不是呢?如果成长教育有多种方式,为什么一定要选择一个最有压力,最难的?也许轻松一点会更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