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超9分纪录片,威敏公学、德威公学齐上阵,揭秘英国精英教育真相
时间:2019-11-06 10:23:14
阅读:26913
英国精英教育的精华在于专业课程之外广泛的兴趣爱好,在于让学生变成一个有趣的人,充满好奇的人,做一个体魄强健、富有社会责任感的个体。
离暑期档关注教育题材的《小欢喜》热播才过去没多久,一部豆瓣超9分的纪录片《他乡的童年》,又掀起了一波探讨教育问题的热潮。
▲ 目前豆瓣近万人评价,评分9.1
在这部纪录片里,战地记者出身、两个孩子的母亲周轶君走访了芬兰、日本、英国等不同的国家,去探寻各个“他乡”教育的不同。在接受访问时周轶君坦言:“现在有不少家长把孩子送去英国学习,但真实的英国精英教育和我们的理解并不完全相同。”
于是,她采访了英国著名九大公学之一的威斯敏斯特公学(Westminster School,简称威敏)的校长和老师、英国顶尖名校德威公学(Dulwich College)的校长和老师、前英国私立学校监委会(ISI)总督察等构成英国精英教育的黄金人物,为大众还原了英国精英教育的真相。
1、中国缺失的体育教育,在英国成为亮点
纪录片里第一所出现在大家眼前的英国私校,就是被伦敦地标性建筑国会大厦、威斯敏斯特教堂和大本钟所包围的威斯敏斯特公学。采访背景里,学校里的孩子们正参与着各式各样的体育项目,享受着学校里日常的运动时光。
▲ 英国的国球,板球(Cricket)
▲ 网球
▲ 极限飞盘(Ultimate Frisbee)
与国内“阉割版”体育课不同,基本上每所英国私校,每周都有20小时左右的运动时间,其地位与学术课平分秋色。
英国私校的运动时间基本分三大块,一是每天2小时左右的Game,英国每年有3个学期,每个学期都有一个固定体育项目,秋季是足球,春季是英式橄榄球,夏季是板球;二是每周至少一次的体育课(PE),同学们会接触网球、极限飞盘等更多种类的运动;三是每天可以参与的学生社团(club),体育类社团项目一般有山地自行车、射击、空手道、芭蕾、女子篮球、游泳、高尔夫、田径等20多种,学生可以自由选择喜欢或擅长的去体验和锻炼。
而每天那2小时的Game时间,几乎是雷打不动的,不论刮风下雨还是寒风凛冽,学生们都按部就班地打球踢球,冬天照样穿个小短裤在球场上驰骋。英国的教育理念是,运动除了能够强健体魄,培养规则纪律性和团队意识,也能坚定学生的意志力,因此不受恶劣天气条件影响坚持运动,其实是和平年代里锻炼学生吃苦耐劳的一种方式。
小留学生妈妈Lulu就曾在活动中分享,儿子Jason之前在国内有气管炎,一到换季就会又咳又喘,基本上每个月都要去医院做一次雾化,但是留学英国,在英国私校“雷打不动”的体育锻炼下,小身板还真练起来了,现在感冒,最多两三天准见好。体魄的强健是Lulu最直观的感受,而慢慢被培养出的坚定的毅力,则将会帮助孩子在成长道路上披荆斩棘。
▲ 短裤薄衣的Jason和同学,与旁边羽绒服、雪地靴的家长形成了鲜明的对比
英国的体育教育还有一个特点,是很“爱比”。
英国的私立寄宿学校是哈利·波特式的,学校里分许多个House(宿舍楼,《哈利·波特》里的各个学院),每个House都是不同年级的学生混合入住,每个House也都有自己的特色。以House为单位编制,目的是让学生建立一个大家庭的概念,不同年龄的孩子一起学习、一起生活、一起游戏,年长的学生被树立为榜样,带领学弟学妹共同成长,因此一个House的同学就像家人一样团结,这种模式一直延伸到英国的大学里。
运动方面,House之间的比赛是常有的事,男生们经常会在赛场上,为自己House的荣誉争得头破血流。校际间的比赛也是司空见惯,甚至学校还会安排学生去到各个国家,和“他乡”的学生切磋技艺。
▲ 伊顿公学和船湖公学(Shiplake College)的校际板球赛
▲ 海丁顿学校(Headington School)和都铎堂女校(Tudor Hall School)进行网球联谊赛
据英国私立学校委员会(ISC)2019年的报告显示,在其下1300多所私校中,有61%的私校拥有网球场,44.8%的私校拥有自己的游泳池,43.5%的私校建有现代综合体育中心。
作为顶级私校的代表,威灵顿公学(Wellington College)的运动配备就可谓非常“豪华”了:16个人工草皮球场、22个网球场、9个板球场,田径跑道、游泳池、攀岩墙、射击场、高尔夫球场和射击场应有尽有。
▲ 晨曦中的威灵顿板球场,ES的G5导师Annie晨跑时拍摄
国家卫健委发布的数据显示,2018年我国儿童青少年总体近视率高达53.6%,高中生近视率更是达到惊人的81.0%,这与国内孩子缺乏体育锻炼有很大关系。研究统计,67%的中国学生每日户外活动的时间不足2小时。
反观英国,儿童青少年近视率还不到20%。到英国私校探访过的家长,几乎都会发出“在英国学校看不到‘眼镜儿’”的感慨。
▲ 在综艺节目《我家那小子》中,明星武艺感叹现在幼儿园就有很多孩子戴眼镜了
纪录片还采访了代表中国出征奥运会的马术运动员华天。华天毕业于九大公学里最赫赫有名的伊顿公学(Eton College),这里不仅培育了包括英国现任首相在内的21位英国首相,也深受英国王室的钟爱,威廉王子和哈里王子就都是“老伊顿”。
▲ 马术运动员华天
▲ 在伊顿读书时期的华天
华天说,私校的体育教育给他带来了对身体的自信,也让他知道除了学习,生活中还有许多别的事情值得投入和热爱。他提到,在中国很多家长让孩子学骑马,是因为骑马能够展示身份、体现财富,而非孩子的兴趣使然,完全误解了骑马的意义。
中国家长爱追求一个结果,学任何课程都希望能有“一纸证明”,但体育的本质其实就是游戏和玩乐,享受整个运动的过程。它不一定会发展成孩子终生的技能或职业,但它可能会成为可以帮人驱走孤独的,一生的“朋友”。总有一项运动是孩子感兴趣的,去感受体育所带来的乐趣,是英国教育所提倡的,而乐趣与汗水的交加,则能够让孩子更容易地面对和克服生活中的挫折和困难。
2、高学历明星频出,源于教育对艺术的追求
有人说,莎士比亚创造了现代英语 ,在英国还有一种说法,“当你说英文时,你就是在引用莎士比亚”。作为神一般存在的英国最伟大的戏剧家、大文豪,莎翁对英国文化产生了极其深远的影响,当然也让戏剧文化渗透到了学校教育中去。
在英国,莎士比亚是被“写进考纲的男人”,不管是公立学校还是私立学校,莎翁的作品都是必修课。严谨的英国人,甚至在2008年出台了一份关于《所有年龄所有阶段学习莎士比亚》的重要文件,规定了各阶段和各年级的莎士比亚学习框架及学习目标。演过莎士比亚作品对于英国所有演员来说都是一条必经之路,而且大部分英国演员都是“莎迷”。
▲ 英国演艺圈“四大男神”,都是高学历帅哥,都曾入读英国私校,都演过非常多的莎翁剧作
▲ 英国演员“莫娘”(Andrew Scott)在访谈中大聊莎士比亚,自称是“莎迷”
“卷福”(Benedict Cumberbatch)在九大公学之一的哈罗公学(Harrow School)读中学时,就开始出演莎翁的《仲夏夜之梦》;“小雀斑”(Eddie Redmayne)的2002年舞台首秀,就是出演莎翁的《第十二夜》,他先后就读于伊顿公学和剑桥三一学院,在伊顿时还和威廉王子是同学。
超过一半的英国私校建有自己的剧院,剧院能够用灯光、雾气、音乐来营造气氛给孩子们上课。孩子们不是一年到头到剧场只去演一场戏,而是可以像在实验室做实验一样泡在剧院里学习表演、学习用身体和眼神与人沟通的能力,找到身体的自信。记录片里的镜头,也记录下了威敏公学7年级男孩上戏剧课的实况。
▲ 7年级的戏剧课上,老师教孩子们感受重力和飞翔
英国虽然只有7%的家庭能够承担英国私校教育,但接受精英教育的学生在各个领域达到顶峰的几率却比普通学校的学生高5倍之多。这也是英国许多名人明星出自精英教育的原因。
除了上面提到的卷福和小雀斑:
“抖森”Tom Hiddleston先后毕业于伊顿和剑桥大学;
“大表哥”Dan Stevens先后毕业于私校汤布里奇公学(Tonbridge School)和剑桥大学;
最新一届奥斯卡影后Olivia Colman曾就读于私校格瑞萨姆学校(Gresham’s School)和剑桥大学;
“豪斯医生”Hugh Laurie先后毕业于伊顿和剑桥大学;
《巧克力工厂》的“小海默”Freddie Highmore先后毕业于私校海格中学(Highgate School)和剑桥大学;
“赫敏”Emma Watson先后毕业于私校海丁顿学校和美国常春藤联盟之一布朗大学;
“龙妈”Emilia Clarke曾就读于私校牛津圣爱德华公学(St Edwards School, Oxford);
蜘蛛侠“加菲”Andrew Garfield曾就读于私校伦敦城市福瑞曼学校(City of London Freemen’s School);
“超人”Henry Cavill曾就读于私校斯多中学(Stowe School);
唐顿庄园里饰演奶奶的国宝级演员Maggie Smith曾就读于私校英国牛津女校(Oxford High School);
曾三斩奥斯卡奖的Daniel Day-Lewis曾就读于私校七橡树中学(Sevenoaks School);
奥斯卡得主“铁叔”Jeremy Irons曾就读于私校谢伯恩公学(Sherborne School);
……
▲ “赫敏”Emma Watson
▲ 奥斯卡影后Olivia Colman
英国私校与公立学校不同,不必严格遵照国家教纲进行授课,所以私校在授课形式上会更加自由,更能够根据学生的特点、当下的环境调整授课的形式和内容。
除了戏剧,英国教育对于各种类别的艺术都非常重视,每所私校都陈列着许多学生的艺术作品。
▲ 德威公学的学生作品
音乐方面也是一样,像英国顶尖的预备校圣约翰博蒙特学校(St John's Beaumont),75%的学生至少学习了一门乐器。在西山公园预备校(West Hill Park),6年级(相当于国内5年级)就开设了音乐制作课,学生们会在电脑上学习添加不同的乐器声、调节音频、制作出不同风格的作品。
当然,私校还会举办各种的音乐会、组织合唱团,唱得好的还有机会去到英国国家歌剧院等音乐圣地演出。
▲ 英国顶尖预备校伊格豪斯学校(Eagle House School)的交响乐队排练
▲ 圣约翰博蒙特学生学习竖琴,各种冷门乐器也能在英国私校“觅到知音”
英国顶尖名校德威公学的艺术老师在片中分享,学校的艺术部门想要做到将所有学生推出自己的舒适区,不断用学生从未涉猎过的新知识去引领学生进步。因为一旦学生只做令自己舒适的事,那他们就不会再学新东西了。
周轶君问:“那这样对老师的挑战也很大吧?”艺术老师回答:“很多知识对我来说也是盲区,我会跟着孩子们一起学习。其实孩子们在彼此身上学到的东西,比在我身上学到的多得多。”这个答案,想必出乎很多中国家长的意料。
各所私校对学生天马行空的艺术探索都表现出十分支持的态度,不仅鼓励学生组建还没有出现过的艺术类社团,还会提供一定的资金帮助。
3、人生得有兴趣,对社会得有责任
在体育和艺术方面的探索,对于英国精英教育来说还是不够的,英国私校更核心的教育哲学是要找到人生的兴趣。
德威公学主管课外活动的副校长伊恩说:“我们不只关注学术成绩,也不是把学生送进大学就完了,而是希望能帮他们准备好如何面对踏入社会后的人生。”所以学校非常注重学生课堂以外的学习,午休一个半小时,放学后一个半小时甚至更长时间,学生可以自由地参加各种课外活动,所有这方面开支都包含在学费里。
周轶君问:“很多亚洲家长可能觉得,花太多时间参加课外活动,学术顾不上怎么办?”伊恩答:“我们从未牺牲过课堂学习的时间,课堂学业和课外活动有交融的地方,课外活动有时会是学术课程的延伸。”
据ES的学生Kayen介绍,她之前就读的位于牛津的德欧学校(d'Overbroeck's),就有着极其丰富的社团文化。每学期开学,各个社团的社长们都会搭起一个个帐篷,为学生们介绍社团特色,“招贤纳新”。Kayen参加过女子篮球社、瑜伽社等社团,学校的社团更是连织毛衣社、杂技社、无人机社都有。
▲ 在校园草坪上磨炼手艺的“德欧杂技男团”
当学生在茫茫课外体验中找到了自己非常执着的兴趣时,一所学校能否在这方面给予孩子最好的指导就成了家长们择校考虑的要素所在。英国第八任丁瓦尔勋爵在接受采访时提到,自己的女儿在艺术方面很有天赋,他就给女儿挑选了艺术教育非常好,艺术行业非常认可的私校,帮助女儿成长。
除了自我的发展,英国精英教育还非常强调对社会的责任感,甚至从非常小的时候,就让孩子参与到社会话题的思考和讨论中去。
比如在德威公学的小学部,周轶君就去旁听了一场关于社区慈善的课堂,主题是为残疾人提供更便于出行的设施。
课堂采取小组讨论形式,大家讨论后一一上台展示成果,“销售”自己的想法,最后匿名投票最多的项目将在全校进行展示。别看男孩们年龄小,却都很有自己的见解,而在学校一次次的慈善讨论中,孩子们也非常容易形成“感恩”、“宽容”、“体谅”、“乐于助人”等温暖的性格特征。
老师介绍,慈善不是富人家的孩子捐捐钱而已,也不是待在校园里空想。学校会组织孩子们参与到真正的社会项目里去,比如去到难民营的学校,帮助它们组织运动会,去更大的世界看一看,养成整个社会的大局观。
有意思的是,当周轶君问丁瓦尔勋爵“英国教育最好的部分是什么”的时候,勋爵给了一个让周轶君无比吃惊的回答——“外国学生”。
在勋爵眼里,外国学生带来了不同的思想文化碰撞,让一所学校能够真正拥有国际化的视野,孩子们能够了解发生在世界各地的事情,世界观会更加丰富全面。
除了慈善话题会经常拿出来讨论,政治话题也是“课堂讨论的常客”。
对时事的关注和了解,在伊顿也是必不可少的学习内容。华天回忆,伊顿有个传统,每个男孩都必须订一份报纸,每天早上养成阅读习惯,平常的新闻时事也会成为与同学、与老师谈论的话题。
而这一切的重点,就如威敏校长所言,是要鼓励学生真正地参与到社会中去,拥有自己独立的思辨和批判能力,推动社会的发展。
4、开在海外的英国学校,不受监管师资流动
随着越来越多的瞩目,英国精英教育也开始“开枝散叶”,在海外生根发芽。中国当然也是一块黄金市场。据不完全统计,目前从英国涌入中国的精英私校有近50所,包括哈罗、威敏、德威、威灵顿在内的顶尖英国公学,都在华开起了分校。然而这些分校是否能保证英国精英教育的高品质呢?
前英国私立学校监委会总督察Christine Ryan回答道:“很难。”因为在英国,私校是受到监管的,不定期的督查若是发现学校达不到标准,学校则会按法律要求进行改进,而海外的分校不会受到相同力度的监管。
再一个是国际教师资源。海外分校的师资,流动性会远大于英国本地的私校,这对于学生来说是个不利因素。
英国媒体此前也曾报道,大多数私校在海外开分校的原因,是希望获得更多资金来作为奖学金提供给优秀学生。
大多数私校会采用“特许权模式”,也就是说中国的投资或管理公司每年支付给学校一笔类似品牌授权的固定费用,就可以使用学校的品牌和名字。除了特许权费用,分校每年的学费也会按一定比例给到英国本校。然而海外分校实质的教学和师资,都是国内资本方来操控和管理。如果家长以为,把孩子送进英国私校的海外分校,就能获得英国本校同等的教育资源,那可能要失望了。
特别是新开办的国际学校,有很多东西都在调试和磨合阶段,运营初期几乎无法将全部的注意力集中在办学质量上,人员流动也比较大,这让学生入学后的学习体验非常不好,增加了教育的“试错”成本。
周轶君在最后总结道:“英国教育哲学整体上追求卓越,相信社会进步依靠精英的力量。英国精英教育的精华在于专业课程之外广泛的兴趣爱好,在于让学生变成一个有趣的人,充满好奇的人,做一个体魄强健、富有社会责任感的个体。”
这也难怪片子一开头,有很多中国家长会带着孩子去英国参加短期游学项目,让孩子实地感受一下英国教育的魅力。甚至英国留学的趋势,也越来越低龄化。